▼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林溪安朗读音频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?
明明知道坚持运动就能减肥,买了一堆健身器材,却在第三天因为肌肉酸痛而放弃;
明明知道坚持学习能带来进步,雄心勃勃买了一堆书,最后束之高阁,连打开的勇气都没有;
尤其是身在低谷时,明知养成自律习惯是逆袭的关键,却总忍不住熬夜刷手机、拖延摆烂,任由惰性将自己拖入更深的泥潭。
想要破局,你或许能在《原子习惯》这本书中找到答案。
作者詹姆斯・克利尔曾因意外重伤跌入人生低谷,但他却能通过习惯重构来重启人生,最终成为全球习惯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。
他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都写入《原子习惯》一书里。
在书中,他特别提到:
好习惯能重塑人生,但试图用意志力去养成好习惯,往往会适得其反。
因为真正的逆袭者,从不与人性对抗。
他们都是“善于用力”的高手,会在习惯规律中,找到撬动命运的支点。
心理学中,有个“习惯回路”理论:
人类大脑天生爱“偷懒”,热衷将重复行为转化为自动化程序。
一旦我们反复执行某个动作,大脑就会构建“线索-行为-奖励”的固定程序;
将行动转化为无需费力的本能,也就是习惯。
比如当我们总是躺在床上刷手机,大脑就会把“躺在床上-刷手机-获得快乐”固化成习惯回路;
之后就算自己想要早点睡,可一躺到床上,还是会忍不住刷手机。
孔子说:
少成若天性,习惯如自然。
习惯一旦养成,就很难改变。
而改掉坏习惯,不亚于剥离皮肤深处的骨刺,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太过疼痛而停止。
只有那些让你觉察不到压力的小调整,才最有可能滋养出益于自我成长的好习惯。
著名广告人李奥·贝纳人到中年遭遇事业低谷期,一度陷入“江郎才尽”的自我怀疑中。
某天他发现,自己总会在清晨时灵光乍现。
于是他刻意在早上设置了30分钟的灵感时间。
在此期间,他不再像以往那样边翻看报纸边担心自己没创意;
只是在阳台喝咖啡、观察路人并尝试去捕捉灵感。
这种没有大幅度改变他作息的小调整,反而帮他打破了持续已久的焦虑循环:
当晨光、咖啡成为固定的灵感触发信号,大脑逐渐形成“清晨=创意时间”的条件反射,促使他形成了新的思考习惯。
终于,在某个曦光初绽的清晨,他迸发出“万宝路牛仔”的经典创意,彻底改写了职业生涯。
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晨间习惯微调,却如滴水穿石般,凿开了他人生轨迹的转折通道。
正如《原子习惯》中提到的那样:
习惯会通过时间加乘,放大人生的差距。
所以,当一个0.1%的积极改变持续发生时,累积效应会在某个临界点引爆质变。
那些通过改变习惯实现人生蜕变的人,都明白要顺应习惯规律、为推动行为重复制造条件。
与其在“自律”与“放纵”间反复拉扯,不如从今天开始,找到一个微小的突破口。
把“每天跑步30分钟”换成“换上运动鞋出门走5分钟”;
将“读完一本书”拆解成“每天读10页”。
只有小到不可能失败的开始,才会让大脑在不知不觉中,开启习惯回路的转变。
那些顺势省力做出的小调整,最有可能变为撬动命运轮盘的初始支点。
1954年,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做了一个感觉剥夺实验。
受试者被关进一个视觉模糊、触觉受限、听觉单一的环境中。
一段时间后,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反复晃动头部,并出现搓揉双手和自言自语的情况。
直到回到正常环境里,这些奇怪的行为习惯才慢慢消退。
实验结果表明,环境深刻影响着行为,更塑造着习惯。
书桌堆满零食、手机随手可及,学习时难免分心;
健身器材置于家中显眼处,运动念头自会浮现。
正如《原子习惯》里所言:
环境是习惯的原生土壤,好习惯需在积极暗示中滋长。
如果能巧妙借助环境的力量,重塑习惯自会变得简单。
日本整理师近藤麻理惠就曾在工作中发现:
当人们将居住环境整理得井然有序后,衣物悬挂的整齐度会显著提升。
因为有序的视觉线索,会在潜意识里触发“保持整洁”的行为指令,让人在不经意间开启整理习惯。
而主动优化我们生活工作的环境,本质上就是在为好习惯生长构筑“沃土”。
与其苦哈哈地被动自律,不如在生活场景中埋下触发积极行动的引线:
想提升专业技能,试着把学习资料做成手机屏保。
每次解锁手机时都顺便看两眼,知识输入就会变得简单自然。
想要变瘦却管不住嘴、迈不开腿,可将吃低卡餐与听脱口秀的习惯绑定,或用最爱看的短视频作平板支撑的“计时器”。
这些加进减肥环境的“愉悦感”,会如糖衣裹药般,助你重建好习惯。
总之,只要懂得在环境中植入“积极线索”,好习惯的触发就会变得简单。
同理,若想轻松保持好习惯,加入正向环境也会让你功倍事半。
比如想坚持晨跑,就加入晨跑打卡社群;想专注学习,就置身笔尖沙沙的自习室。
科学研究表明,群体行为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,我们的大脑会下意识模仿身边人的习惯模式。
这种环境塑造机制能让习惯养成从一个人的刻意坚持,转变为氛围推动下的自然行为。
所谓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环境对习惯的塑造力自古便已被印证。
善假环境之力,巧营向上之境,本质上就是在为重塑人生的好习惯护航张帆。
我有个朋友,从小就有咬指甲的坏习惯。
妈妈试过厉声呵斥,甚至用胶带缠住她的手指,可她还是会趁人不备偷偷啃,致使指甲常年坑洼带刺。
一次机缘巧合,她转行做了美甲。
在练习做法式甲时,她盯着自己秃秃的指甲突然红了脸,羞愧自己作为美甲师却没有一副漂亮的指甲。
此后,她再没有啃过指甲。
我调侃她像换了个人,她却笑着说:
我还是我,只是“美甲师”这个身份让我变了。
吸引力法则说:
你以为自己是谁,你就有可能成为谁。
从内心深处发力,重构身份认同,更易带来人生的重大改变。
克利尔曾做过一个习惯研究:
不断诱惑戒烟的人抽烟,并观察他们的改变。
在看到递过来的香烟时,大多数人会说:“不,谢谢,我正在戒烟。”
但也有人会说:“不,谢谢,我不抽烟。”
而后者往往更容易戒掉烟瘾。
这是因为后者对“不是烟民”的新身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。
而心理学上的“自我一致理论”早就证明:
人的行为会本能地与自我认知保持一致。
同时,就像电脑升级系统后,软件会自动适配新框架,我们的行为也总会在认知重塑后做出自然调整。
与其痛苦于“我需要做什么来改变”,不如先思考“我要成为怎样的人”。
当你把“我要运动”换成“我是运动爱好者”,穿跑鞋的概率会提升3倍;
把“我得读书”变成“我是终身学习者”,每日的阅读将不再令人煎熬。
正如书中提到那样,习惯的改变总是遵循“身份→行为→结果”这一链条。
如果只盯住行为本身,就像用蛮力推卡壳的齿轮,越使劲坚持,越容易崩坏。
重塑习惯从不靠蛮力坚持,人在低谷,想要养成重启人生的好习惯,可以从这三步入手:
1.先给内心贴新标签,如 “我注重效率”;
2.用小行动强化身份,比如每天5分钟整理桌面;
3.及时给自己正面反馈,如“我做到了×,我真棒”。
最持久的改变,永远是从“心”开始的顺其自然。
所谓生发内力,实则是校准自我认知,在重塑自我中推动行为蜕变。
新认知驱动的好习惯,也终会让不尽如人意的生活彻底改观。
古语言:
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。
真正的破局逆袭,从来不是与自己较劲的苦役。
那些从低谷中攀升的人,都懂得以习惯为支点巧劲使力:
学会利用习惯规律,0.1%的微小调整也能撬动质变;
善于借助环境的东风,正向氛围自会推着你朝前;
从内在出发,重塑认知,新的身份认同便会顺理成章滚动人生的巨变。
低谷从不是终点,而是重塑习惯的起点。
当你在顺势中扎根、借势中生长、造势中绽放,那些曾以为遥不可及的改变,终会如春日草木,在不知不觉中舒展成理想的模样。
作者 | 飞阁流丹,在文字异彩里,打捞勇气与希望。
主播 | 林溪安,视频号:林溪安。每日清晨和你说早安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博星优配-博星优配官网-配资正规炒股配资门户-惠州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